为什么四川菜肴无辣不成菜? 川菜为何遍布全国

为什么四川菜肴无辣不成菜?

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随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bai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较大进步。成都位于东部盆地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地处盆地中心,气候闷热潮湿,因此菜多以除湿的调料为辅料。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重要,历史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

蜀椒等,在中国种植和使用都曾特别普遍。有研究表明,清代以前,花椒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在中国的东中西部都有大量种植分布。这种花椒出产的分布,与汉代至明代全国的饮食品种中较多用川椒可以互为证明。这种在民间菜系中普遍使用川椒的风气,现在显然是不存在的,由于除四川人外,现代的中国人几乎都是谈“麻”色变了。历史上四川地区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食用也最为普遍。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平均有四分其中一个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谱比例相比,这个比例特别大了。从北魏开始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明代也达三分其中一个。到了明朝,随着辣椒的引入,花椒被逐渐取代。清代辣椒的大量使用,可能也侵夺了花椒在饮食中的份额。于是,清代以前在全国流行特别广的花椒麻味被逐渐挤到四川一角,使川菜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中原地区惟有山东等地还有一定食麻的传统。

四川盆地已经有近二千年的辛辣传统了,早在距今1600多年晋朝的《华阳国志’里面就记载蜀人“好辛香”。作为饮食花椒的中心,四川已经是麻了二千多年的地方。四川人接受了辣椒后,将其融入川菜,发挥得淋漓尽致。论吃辣的精细,湖南和贵州人不能望其项背。以辣椒论,川菜中有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渣辣椒、干辣椒、糊辣椒、泡辣椒、糍粑辣椒等。将辣椒与其他调味品配合,可制成红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陈皮味、鱼香味、怪味、家常味、荔枝味、酱香味等,吃辣之精细,堪称全球一流。四川人吃辣椒讲求收敛和中庸,将其炸香或放糖,收敛辣味而有余味,犹如专家所称的做到了辣而不燥,辣得有层次,辣得适口,辣得舒服,辣得有韵味。作为四大菜系其中一个,川菜在全球和全国的影响,可能最大且悠久。“辣不辣,家乡人”,吃辣成为鉴别四川人的一个重要标准了。

达斡尔族有什么特色美食?

在早些年代,达斡尔人通常日食三餐,主食米面,副食多为奶、肉、鱼、菜。米面食法,多将稷子、谷子、糜子燕麦等碾成米后,焖(捞)成干饭,也常吃面条、合漏、饼和稠粥,稷子以过锅蒸、炕干,碾成米后,蒸成干饭,吃时口感松散,清香可口,若在干饭中加上些芸豆,泡上酸牛奶或配以小鲫鱼汤,则更鲜美,有滋有味。稷子除了做干饭之外,也可按照各自的喜好做成肉粥,奶粥或炒面、炒米。肉粥(希日莫勒布达)很受大众欢迎,喷香可口,既能充饥又能增加热量。奶粥(索提查)则是达斡尔人的日常餐品,吃时拌以奶油或奶皮子。炒面(那仁合格)类似汉族的油茶,用来拌糖冲奶喝。炒米(布古鲁合格),即可嚼吃,也可泡奶吃,是进行野外劳动时经常携带的食品。

荞麦(哈乌勒)干饭,吃时泡酸牛奶,不但滑润爽口,而且开胃,有助消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影响。荞麦也可以和稷子掺和一起做成二米干饭。在荞麦食品最好吃的要数奶疙瘩饭(瓦尔勒拉里),它往往是宴请亲朋好友的首选佳肴。生活在齐齐哈尔一带的达斡尔族人还喜欢用荞麦渣摊成煎饼(托挖吾图莫),接着卷上菜馅或粉条食用,而生活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的达斡尔人,则喜欢不卷馅而就着汤或菜吃,这反映了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人由于受满、汉民族的影响,在食俗上已经融合了这些民族的习性,而莫力达瓦旗由于地处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的过渡地带交通闭塞,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在食俗上沿留着最初的特点。

除了荞麦之外,在达斡尔人的食品中还有荞麦面条。面条分刀切面(拉勒斯布达)和刀削面(何赢利勒斯恩布达)两种,技术熟练的人切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柔韧,其食用技巧与满、汉族基本相同,可以消煮,也可以混汤热吃,也可以冷食。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