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重走平型关先辈足迹:不可思议的精神传承

战士重走平型关先辈足迹:不可思议的灵魂传承

风雪中的红色记忆

站在平型关城垣上,凛冽寒风夹杂着雪花呼啸而过,仿佛还能听到84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回响。战士们重走平型关先辈足迹时,内心涌动着怎样的震撼?他们脚下这片土地,曾是八路军115师与日军浴血奋战的主战场,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们靠什么取胜?”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的讲解掷地有声。当年的装备对比令人心惊:我军1万余人对抗日军2.2万余人,手枪数量不足敌人一半,轻机枪更是只有对方的一半。但正是这种”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灵魂,让装备落后的八路军创新了抗战首次大捷的奇迹。

不可思议的战斗细节

1937年9月24日那个雨夜,十八九岁的司号员梁斌和战友们冒雨急行军,全身湿透地潜伏在乔沟两侧。如今重走这段路的战士们,尝试着感受当年先辈们忍受的寒冷与艰辛——没有雨具,单薄的军装被浇透,却要在冰冷的土地上趴伏整夜。

“打!”随着一声令下,爆炸声震彻山谷。老爷庙高地的争夺战最为惨烈,140余人的9连官兵大部分牺牲。排长倒下班长顶上,班长牺牲战士接替指挥——这种前赴后继的壮烈场景,让重走战场的现代军人无不肃然起敬。最终,八路军全歼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小小讲解员的大大传承

“1937年,一场战役让我的家乡扬名中外。”五年级学生李歆伊作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用童真的声音讲述着这段历史。每年暑假,经过培训的孩子们都会在这里”上岗”,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传播红色文化。这种”从课本走进历史”的体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退休教师王克西夫妇更是三次重走父亲王志臻的抗战路线。父亲留下的1205篇日记,记录着从陕北到东北的征战历程。”单纯听讲述和亲临现场的感觉完全不同。”王克西的感慨道出了重走先辈足迹的意义——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

新时代的平型关灵魂

昔日的战场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灵丘县依托平型关红色景区,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点,打造了风味一条街,实现了从贫困县到旅游热点的华丽转身。含水人家景区用三维画面还原战斗场景,用雕塑展现军民鱼水情,让游客在观光中感受历史温度。

“辉煌抗战灵魂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怕艰险的力量源泉。”毛春桃的话掷地有声。84年过去,平型关下的枪声早已沉寂,但那”敢于亮剑、敢于胜利”的灵魂依然在激励着后人。战士们重走平型关先辈足迹时,不仅是在缅怀历史,更是在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灵魂力量。这种穿越时空的灵魂传承,不正是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