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文化人”人设近年来频频翻车,从靳东的“诺贝尔数学奖”到于正的“才子”标签,明星们总爱给自己镀上一层文化金边。但你可曾听说过于正写诗?这件事其实根本没有发生过!为什么一个编剧非要标榜诗人才华?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于正那些“虚构”的文艺故事。
一、于正的“才子”人设从何而来?
于正总爱强调自己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早年还出版过小说,但这些与他后来“雷剧之王”的形象实在反差太大。他曾在采访中自称“文艺青年”,可网友翻遍他的社交账号,除了怼人语录和剧宣文案,连一首完整的打油诗都找不到。相比之下,靳东至少还会在微博上硬凑几句“莎士比亚式”的句子,而于正的“诗才”完全停留在通稿里的形容词上——所谓“于正写诗”,不过是团队包装的烟雾弹。
二、为什么明星爱伪造文艺技能?
从靳东到于正,明星们对“文化人”身份的执念,本质上是一种人设焦虑。娱乐圈竞争激烈,光靠颜值或演技可能不够“高质量”,于是“读书人”“诗人”成了镀金捷径。但难题在于:硬拗的人设迟早崩塌。靳东的“诺贝尔数学奖”被群嘲,于正连“诗词大会”都没参加过,却总在采访里聊“古典美学”。网友调侃:“要是于正真会写诗,早该小编认为‘延禧攻略》里给魏璎珞加一段即兴吟诵了!”
三、诚实的于正 vs 人设的于正
抛开“诗人”滤镜,于正的诚实技能点其实很明确:炒作和模仿。从《宫锁心玉》蹭《步步惊心》热度,到《延禧攻略》抢先《如懿传》播出,他深谙“快狠准”的流量法则。与其说他热爱文学,不如说他更擅长把热搜写成剧本——比如公开点评女明星身材,或是用“疑似虐猫”事件给新剧引流。这些操作可比写诗吸睛多了,不是吗?
小编归纳一下:人设不如作品,流量不如口碑
与其纠结“于正写诗没有发生过的事”,不如看看他究竟留下了什么。是《延禧攻略》的莫兰迪色调?还是《当家主母》的动物争议?观众或许记不住明星的“诗”,但一定会记住他们的作品(或翻车现场)。下次再看到谁标榜“才子”,不妨先问一句:无论兄弟们的代表作,是键盘还是笔?
(这篇文章小编将提到的“于正写诗”仅为调侃娱乐圈现象,无实际依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